穷则思变,居安思危
规则和立场,法治和人治,欲望,对权利的迷恋,对利益的攫取才是对规则最大的威胁,最后规则和法律变成平民的枷锁,上层的特权
元帅和君主考虑的是资源的分配,这个事应该不应该做,怎么做,谁去做,给他多少资源,需要他做到什么程度,他能做到什么程度,告诉他要做到什么程度,结果和过程好不好监督和衡量,做好了怎么奖励
背景:秦国和当时最强大的魏国连连战争,依靠着秦人的英勇勉强支撑,但是陷入了物资匮乏境地,无法支撑战争,只能割地求和。这个节点秦献公逝世,选择了沉稳二儿子秦孝公继位,同时要求大儿子宣誓支持弟弟集位。这是秦国急需改革强大,否则就会灭亡。
离间六国联盟,贿赂魏国公子,延迟出兵。
在危机面前大家会团结和妥协,才有改变的动力,才有商鞅变法的平台,但即使这样,还是遭到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抱负。
商鞅原来是魏国丞相的门人,但魏国丞相死前向魏王举荐了他,但魏王压根不在意,他已经是最强的了,没有改变的动力,手下人听话懂事才是最重要的。这是秦王发布求贤令,召集大家前往秦国发挥,到了后给大家一个题目,访谈秦国村落后给出治国良策,商鞅虽然已经名声在外,但仍然深入基层,发现问题,大家没有种田的动力,所得不归自己;参军立功没有功勋;秦人私斗严重,经常发生小规模群殴...针对这些,分阶段出台了严苛的法律,鼓励耕种,立功进爵等
遭到了贵族反对,甚至鼓动太子违法,让商鞅和公子虔立下深仇(威武不能屈,太伤面子了)
废除井田制度,开始了土地私有化,允许土地买卖,鼓励开垦荒地。
评论 (0)